产品中心

星空体育官网app:暴雨为何成灾? 三大问题造成我国气候异常

星空体育电脑端入口:

  

暴雨为何成灾? 三大原因导致我国气候异常

  根据中央气象台今天上午8:58发布的天气预报,受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未来三天,川西高原南部、重庆北部、云贵高原、江汉地区、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以及江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先后有大雨或暴雨;上述地区的局部地区并可能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另悉,未来三天,四川东部、重庆大部、湖北西部以及云南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为3级,其中,重庆巫溪、奉节和巫山等地的局部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为4级,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与南方的暴雨对比,北方华北、东北等大部分地区却一直在盼雨。近一段时间以来,北方持续的高温使得人们对雨水的盼望越来越迫切。但是雨水却丝毫没有北移的势头。未来三天,江南、华南、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盆地的部分地区将有35℃~37℃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中东部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有38℃~39℃,吐鲁番盆地的部分地区可达40℃~43℃。调查数字显示,今年以来,北京上游周边地区持续干旱,官厅、密云水库入库水量减幅较大。1月1日~6月30日,官厅、密云水库上游地区降水分别为105毫米和100毫米,分别比多年同期平均减少20%和30%。7月17日,官厅、密云水库蓄水分别为1.08亿立方米和10.2亿立方米。

  近日持续降雨使我国多省区受灾,据统计,山东全省9县市降大暴雨,32人死亡10人失踪;安徽阜阳发生罕见内涝受灾人口140万人;四川7月以来因灾死亡54人失踪22人;重庆遭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

  7月17日,由于连天暴雨,重庆市红岩联线的重要参观景点白公馆监狱显得异常冷清,只有哗哗的雨声笼罩着整个山城。下午6时,寂静外的露天停车场上突然传出了一声巨大的声响,随之而来的是大地的一阵轻微的震颤。正在景点值班的工作人员慌忙跑到门外,看到的景象让他们吃了一惊。多少年来一直平坦光滑的水泥停车场的正中间,赫然露出一个如篮球场般大小的“天坑”,洞深30米左右,洞底是还在喷涌的山洪和大小不等的砾石。洞口四周近1米左右的路面都已经凹陷下去。人民网记者陈琦正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经过调查,这次莫名其妙的地陷很大可能是由暴雨引起。近来,连续暴雨引发的山洪夹杂大量的碎石流入经过停车场下的排水道中,碎石堵塞了管道。当不断累积的山洪压力超过管道承受力时,山洪胀破了排水管道。最后,洪水连同管道碎片、砾石一起冲破了停车场地面,形成地陷。

  据当地新闻媒体报道,就在白公馆停车场路面塌陷的当天上午,重庆抗战遗址、红色旅游景区“渣滓洞”已经先一步在此次暴雨中受灾,损毁严重。据该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称,7月17日上午十一时左右,山洪突然涌入渣滓洞景区,导致其大门、院墙、一原特务用房及部分监狱被冲垮。

  据目击者讲,暴雨刚刚来临的那个上午,持续的暴雨很快将市区的多条街道变成“洪水”泛滥的“河流”,很多地方水深及面包车车窗下沿,不少轿车、面包车在“河”中熄火。一批批水务工人穿着雨衣、披斗篷在暴雨中清理着堵塞下水道的垃圾。“这雨下得太急了,根本来不及排走。”

  “从机场高速路口到渝北方向的红锦大道上,堵塞的汽车排起了四五公里的长龙。北部新区收费站附近路面也已经成了汪洋,小型车辆根本没办法通行。对面江北到两路方向积水更严重,一辆公交车被困其中车身被淹了一半,车上受困的乘客正等待救援……”

  大街上,暴雨夹杂着密集的闪电和巨雷。爆炸似的巨响不断地在耳边响起。据统计,从17日凌晨到下午4点的十多个小时里,重庆一共打了41672个“炸炸雷”。全市最强的雷电出现在永川,雷电电流达到了390千安,为人体安全电流的2600万倍(人体的安全电流为15毫安),“如果这个雷电直接击到地上会将地面击出一个大窟窿,直接击到一块玻璃上,将会让玻璃顷刻之间便熔化。庆幸的是,到现在为止并没再次出现雷击造成破坏或者人员伤亡的消息。但是,暴雨已经导致重庆主城交通几乎瘫痪。

  而城市里的一些特殊地区,状况比公路还要严峻。“工地至少有200民工被困在楼上!”重庆高庙村车站旁的“荣鼎苑”建筑施工工地,门卫王明德激动不已。从防水涂料市场前来的洪水全部进入了建筑施工工地,几分钟工夫,还没有完工的地下两层楼房全部没入了水中,深达10余米。工地上水深1.5米左右,钢筋、变电箱等建筑材料全部被浸泡,200多名民工被困在楼上,几名胆大者试图淌水脱困,结果没走几步水就淹至脖子。

  从民政部获悉,重庆降雨量刷新115年来历史记录,暴雨天气造成37人死亡、14人失踪,受灾人口600多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4亿元。

  暴雨造成的灾害并没有仅仅在重庆发生。全国别的地方,2007年暴雨带来的伤害也很严重。

  7月5日,四川部分地区暴雨引发洪灾,7人遇难4人失踪、本溪遭遇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洪水中救出160人、重庆云阳暴雨引发公路塌方、辽宁局部发生特大暴雨450余人转移、江苏5天6次发布暴雨预警、湖北暴雨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江苏主要河湖水位超过警戒线、安徽省淮北地区涝情严重700多万人受灾……

  在国家气象局的研究室里,气候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徐良炎打开电脑展示了一副中国目前的气候旱涝分布图。徐良炎说,这是全国暴雨洪灾最严重的几天里全国的气候旱涝分布情况。在这张中国地图上,很明显地能看出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以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区被蓝色或淡蓝色所覆盖。至于全国别的地方,则都显示基本正常。

  据介绍,我国本次暴雨主要是从6月29日上午8时开始的。整个降雨过程大多分布在在四川东部和淮河流域。而且,今年的暴雨无论是在降雨量上还是在降雨强度上都没有在历年的统计数据中显得过分突出。

  通过气候中心给出的数据我们大家可以看到。1953年以来,在6月1日-7月15日这一时段内,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排前5位的分别是1991年(639.7毫米)、2003年(518.4毫米)、1956年(502.4毫米)、1954年(459.1毫米)和1996年(439.7毫米)。今年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34.6毫米,排历史同期第6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本来并不是很强的降水在全国范围掀起了这么大的波浪呢?气候中心的专家们给出的解释是,今年的降水虽然在总量上不及往年的一些较高记录,但却是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形成较强的降雨。

  200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水,累积降水量有100-300毫米,其中江苏中部、安徽中北部、河南东南部超过300毫米,河南信阳最大,达628.8毫米;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相比,普遍偏多5成至2倍,其中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偏多2倍以上,河南信阳最多,达4.7倍。上述大部地区均出现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其中安徽颍上(221.5毫米)、河南信阳(215.1毫米)的最大日降水量超过200毫米。

  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淮河干流水位全线年以来再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全线米,其中王家坝水文站水位上涨至29.58米,超过保证水位(29.30米)0.28米,淮河流域先后启用九个行蓄(滞)洪区分洪。

  截至7月16日统计,这次淮河洪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370万亩,成灾1304万亩,受灾人口2042万人,倒塌房屋7.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与1991年和2003年洪灾相比,受灾面积分别少2398万亩和4902万亩;启用行蓄洪区涉及人口分别减少60.2万人和9.8万人;紧急转移人口、防守人数和险情分别较2003年减少154万人、252万人和1619处。

  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在1931、1954、1975、1991、2003年和2005年等年份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与2003年、1991年相比,今年淮河流域入汛时间较晚,降水维持的时间短,总雨量少,局部地区雨日降水强度强,总体来讲今年淮河流域降水情况不及2003、1991年严重。今年淮河流域自6月29日慢慢的出现较强降水,入汛时间较2003(6月21日)和1991年(5月18日)偏晚,但较2005年(7月3日)早;至7月10日已持续12天,维持的时间也较2003年(32天)和1991年(56天)短,但已超过2005年(9天);大部分站点总降水量没有超过2003和1991年过程总雨量,但部分站点降雨强度大,河南南部及安徽沿淮和淮北部分地区雨日强度在40毫米/天以上,其中安徽阜阳(47.3毫米/天)和宿县(44.8毫米/天)、河南信阳(46.9毫米/天)的雨日强度远超于了2003和1991年梅雨期的雨日强度,安徽阜阳甚至超过了2005年、2003年和1991年梅雨期强降水过程时期的雨日强度。

  面对全国暴雨洪灾的灾害形式,徐良炎并没有表示出过多的担心。他在闲谈中和记者说,就目前全国的形式来看,需要非常注意的是重庆和四川东部地区。因为这些地区都是山地,很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对于人们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极其容易造成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这些地区的特点是暴雨来临的时候知道得比较晚,准备工作没有很好的方法做得太充分。但是也正由于是山地,这些地区的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保证降雨过程中和以后的短时期内不出现大的灾害,水很快就能顺着山里的河道流到下游去,并不会在降雨地区滞留太长时间。

  而对于淮河流域、汉江等中下游地区,由于都是平原,不容易造成突发的地质灾害。而且下游平原地区水流相对缓慢,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做防洪工作。即便是出现了一些漏洞,人也早就在洪水来临之前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最多不过是淹没一些农田而已。而且,徐良炎还表示,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气候旱涝状况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并不是很多,在前一段时间甚至有些地区显得有些干旱,从上游下来一些水未尝不是件好事。

  气候中心的研究员王永光把南方持续降雨和北方连日的高温的气候形成原因归结为三点:

  根据目前的统计数字,近100年来全球的气温已经上升了0.4~0.8摄氏度。由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影响,尤其到了夏天,地球表面的气温逐渐升高,贴近地面的热空气和高空中的冷空气形成了比较频繁的对流运动。这种对流运动使得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不断的冷热变化中很容易形成暴雨。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到今年2月份已结束。这种现象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出现异常,而大气的异常又导致了气候的异常,因此导致从我国南部向北吹的夏季风偏弱。正因为这个原因,本应该到达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降雨带停留在了四川东部到淮河流域一线。这就是怎么回事长时间以来四川东部和淮河流域持续降雨而华北和东北地区一直干旱的原因。

  这一点原因和厄尔尼诺现象异曲同工。由于青藏高原的积雪增多,青藏高原表面的温度要低于往年。这个原因使青藏高原上的大气运动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同样造成了夏季风偏弱,因此导致水汽输送异常,使本来应该挺进到华北、东北一带的水汽停留在了淮河流域。